首部以扫黑除恶常态化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背景的影视作品《狂飙》正在CCTV-8播出,爱奇艺全网独播。据悉,该剧是由有关机构联合出品的扫黑除恶重点影视项目,由中央政法委宣传教育局、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指导,从目前已播集数和社会反响看,《狂飙》开篇即赢得上佳口碑,话题热度快速增加,展示出电视剧现实主义创作的深厚魅力,为当下的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启示。
剧情真实可感,尽显扫黑除恶现实意义
电视剧《狂飙》以千禧年至今为背景,讲述了一场跨度为20年的扫黑除恶斗争。通过2000年、2006年、2021年三幕叙事手法,借助刑警安欣和鱼贩子高启强两个小人物对立的成长与命运曲线,实现了刑侦剧创作上的创新和突破。刑警安欣与鱼贩子高启强相识于大年三十,小贩高启强被恶霸敲诈殴打,安欣出警将其带回局里。两个年轻人成为朋友,高启强也协助安欣打听黑恶势力的动静。但长期与犯罪组织接触,高启强在欲望和人性驱使下,一步步成为犯罪势力当中的老大。两位昔日好友也因此反目,正邪两派的命运轨迹发生分歧。
相比以往的扫黑除恶题材剧,《狂飙》在黑白对抗之外展现了更为深厚的时代刻画和生活还原,在场景搭建、细节陈设、人物装扮等方面倾注匠心,让20年的历史跨度平稳落地。“你讲大家身边的生活,展现民生的故事,真实度要非常精准,每个人都可以对标自己的生活。一旦戏剧感太强了,观众立马就会觉得游离。”对于剧中2000年、2006年到2021年三个时代背景的刻画,《狂飙》导演徐纪周要求“非常真实”,“但是《狂飙》本身是一个黑白对抗的故事,这些在灰色地带的人,他的人生、他的故事又是那么的充满戏剧性,所以在真实和戏剧之间一定要把握好,别被形式所左右。”
随着作品热度的持续攀升,很多观众心中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狂飙》这个剧名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决定叫《狂飙》?“狂飙”二字于剧情而言有何特殊含义?导演徐纪周对此作出了一些创作阐述。之所以要选择这个词语作为剧名,是因为徐纪周觉得,“毛主席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写下‘狂飙为我从天落’一句,‘狂飙’二字组成了一个很有力量的词,就像这些年来国家对犯罪分子及其保护伞的打击力度、调性和力量。”
群像叙事展现扫黑行动中的黑白较量
聚焦现实扫黑除恶中的黑白对抗,讴歌在打伞破网行动当中的时代英雄。电视剧《狂飙》用具有时代性、艺术性、戏剧性的故事,揭开大时代变迁下小人物在黑白交锋中的人性变化与命运走向,描摹出党中央坚决“打伞破网”决心、基层执法者不改初心、与黑恶势力斗争到底的英雄群像。
作为人民警察,主人公安欣把守护好百姓安危、一方安宁当做毕生使命,孤儿出身的他性格自卑,但却异常善良。由于偶然间帮助了被市场恶霸欺辱的高启强,安欣的善良却成为了高启强狐假虎威、逐渐沦陷权利深渊的工具。安欣也凭着内心对正义的追求,在黑与白的游走中坚守初心,与黑恶势力斗争到底,逐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好警察。除了塑造高启强和安欣这两个特色鲜明的小人物来撑起整个悬念重重的剧情,《狂飙》中其他人物的描摹也十分有特点。基层刑警李响是安欣的搭档,他做事谨慎、坚守岗位,黑头目徐江行事狠毒,老谋深算的泰叔,敏感多疑、头脑活络的高启盛等角色也在短短几集中展现出了特色鲜明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心理层次。此外,指导组组长徐忠所代表的是党中央对于公安干警内部的“蛀虫”的深恶痛绝和铲除决心等。无论是好人还是反派,官员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情感和生活、欲望和动机,也有着自己不得不面对的抉择和恐惧,最终《狂飙》呈现出了时代大变迁下错综复杂的人生际遇和人性变化。
作为反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首创性作品,《狂飙》是一部向在守卫正义的道路上狂飙前行的英雄致敬的用心之作,着力展现一群在黑暗中勇担责任、砥砺前行的时代英雄,他们有伞必打、有网必破,致力于打击黑恶势力,为保护人民平安正义“狂飙”,是我们岁月静好背后的无名英雄,塑造了一批复杂而立体、特色鲜明又引人共鸣的人物群像。
彰显党中央扫黑除恶常态化非凡意志与力度
“很多时候贪腐就是从一杯酒一顿饭开始的,面对领导干部的一杯酒,商人朋友的一顿饭,有多少同志能够做到严词拒绝”“公生明,廉生威。唯有执法者严守公正廉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柄永不生锈的钢刀”电视剧《狂飙》在每集开篇都有这样一个特别的设计,即以扫黑督导专员、省教育整顿驻点指导组组长徐忠的口吻独白对于调查过程中的反思。他从高启强从善到恶的转变中,看到了社会中不公平催生出基层百姓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在面对国家公职人员被腐蚀、被拉拢,沦为犯罪分子的保护伞时,看到了一个党员干部逐步走向深渊,他也为之感到痛心。而徐忠这个任务代表着督导组,正如他名字中的“忠”字一样,那股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深深感染着广大观众,戏里戏外为更多的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也激励着大家不忘初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扫黑除恶的打击力度和决心异常坚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坚决打击黑恶势力及‘保护伞’,决不让其再祸害百姓。”“黑恶势力是社会毒瘤,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秩序,侵蚀党的执政根基。”这些铿锵有力的声音为全国上下扫黑除恶指引着方向,坚定着全国上下公职人员扫黑除恶的决心和信心,合力保障维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电视文艺作品常常与现实互相呼应,从现实中汲取艺术灵感,而扎根现实、把握时代脉搏也正是现实题材影视艺术作品的重要使命所在。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巩固专项斗争成果的意见》,对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作出安排部署,而现实题材电视剧《狂飙》正是与现实中持续推进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相互呼应,紧扣时代脉搏的匠心创作,用戏剧性、艺术性、现实性相统一的故事传递党中央对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的信心、决心和行动,全新的创作新表达,也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只有日日扫,年年扫,才能掐根断芽,让人民群众生活在幸福与安宁中。电视剧《狂飙》既对此前党中央扫黑除恶、教育整顿成果进行了回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整个社会治理层面的治理历程、治理成果等进行了突出表现,也传递出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党中央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深挖彻查涉黑涉恶“保护伞”,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的决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文来源:国家广电智库